为人的难言之隐
看完最新《向往的生活》里某段话剧表演,我发现自己并不完全理解表演者想表达什么,但我看到了表演者替我表达了什么,尤其是表演者其中一段爆发式的自述,引起了我的共鸣。 片段播放结束后,我脑海里浮现了很多杂乱的记忆,它们连带着情绪、味道、颜色、触感…我想到这一路活过来,自己如何变成今天的模样,我偶尔讨厌,偶尔喜欢的模样。 我总能清晰感受到: 在习惯掌事的长辈眼里,我是那个自作聪明的小辈;在气血充足的外人眼里,我是那个无精打采的懒散之辈;在思路清晰的旁人眼里,我是那个胡思乱想、胆小怕事的鼠辈。这是“我们”每天睁开眼就觉得疲惫的原因。 人们很难相信看不见的,如果疲惫不能具象化——晕倒、过劳死,就没有人会相信你是真的疲惫;如果心里难受不能具象化——语无伦次、患癌入院,就没有人会相信你是真的难受。如果“想死”并没有“真的死”,就没有人会花时间去相信你曾经有过痛苦。 可“人们”没有错,他们有自己的疲惫、难受和多次想死却又不想死的瞬间,“他们”无法共情不是因为无情,而是共情了一辈子也只是换来更疲惫、更难受,更想死。 而“我们”痛苦的部分也没有错,但应对痛苦产生的想法却不完全正确。我们总以为大街小巷的喋喋不休都是“对”和“错”的争论,“我们”总想着争赢,想让疲惫“赢”充沛,让难受“赢”舒适,让“想死”赢“想活”,因为“我们”有理有据,“我们”认为痛苦应该被放大和被看见,“我们”相信痛苦是成功的必经之路…但充沛、舒适、想活,也是成功之道。 所以我们本身就是正确的,世界上只有“正确与正确”才能产生争论,这注定是一场场没有输赢的争论,除非谁先看清了这个骗局,主动退出。 我在别人眼里可以是个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无用的、有用的、活着的、死着的…我很在意这些身份,很在意自己是否正确,这些都是一根又一根的稻草,不断地压在自己身上。 但总有一天,我这艘小舟也会翻过万重山,那时候,两岸猿声啼或不啼,终将不值一提。 2025年10月27日 “我们”,是包括我自己的部分人群。 “我们”,是所有人。 “我们”,是与其他正确人不同的另一群正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