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5的博文

一场实验

图片
《长安的荔枝》电视剧版终于给我等来了,虽然小说的故事我已经忘得七七八八, 但觉得电视剧和小说呈现的方式肯定不同,各有优势,就不在乎还原度了。故事 以诙谐讽刺的方式表现出社会的不公、复杂,针针见血又可笑至极的桥段让我深陷其中。 当一个人想办成一件事,总会遇到许多阻拦,尤其是办的这件事会对他人起到利益上的冲突。可他人不愿也不能暴露自己的底牌,只能装傻敷衍,答非所问是一招,把事情搞得复杂再表现得尽心尽力却毫无进展是一招,人推人解决就是没一个人愿意解决和决定又是一招…只要能用嘴说清楚的绝对不说明白,只要开始去做就总能有答案的绝对得一拖再拖。 在李善德筹划的第一次“荔枝转运实验”中,我看到有的人尽心尽力,只为一个结果、有的人赴汤蹈火只为一个希望,有的人倾尽所有只为一个机会。每个人的起点与抱负不同,实验的结果总有人喜,总有人忧,这是常态。而那些为实验增添阻碍的小人,自以为是设局人,却不知早在他们踏进那片森林时,就注定成了实验中的一环。正因为那些障碍,才让实验前被忽略的弊端显现,被慎重看待,加以分析与修正,降低第二次实验或真正实施时的失误率。这场实验,作为观众的我也参与其中,我看到了每个人,也看到了我自己...         我是那位荔枝史,我想活着。           我是那位骑手,我要自由。           我是那位胡商,我要一个机会。           我是那匹马,我只管往前冲。           我是那颗荔枝,我的生死决定他人的生死。 这场实验让我意识到,生活中 那些阻碍我的,都是赤裸裸的提醒。 我自以为是地说着人间不值得,可 生活从不对我遮遮掩掩,是我选择了躲躲藏藏。每一场情绪、每一次失败,都在提醒我去看到问题而我却埋头于失败的结果之中。           “不要把问题当成包袱或烫手山芋,只想赶快扔掉它。             因为...

“看中医”的道理

图片
前段日子看了些有关情绪、疲劳与熵减的书籍内容,发现 内在失序 是引发我心理与身体问题的主因,才决定给自己布置“觉察”—这第一门功课。 “觉察”的功课才进行了几个月,我越发觉得不对劲。胸闷、头疼、喘不过气,这些强烈不快的感受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似乎快夺门而出。我通过觉察来明确自己的需求,拒绝接收不是自己责任的任务,却换来身边人的一句“计较会让你过得很辛苦”。我一直以“变得更好”为目标而努力,但现在这种情况我有些不知所措。 即便如此,我也坚定地告诉自己: 「妳现在的每一次忍让会使之后的每一次合理反抗变成他人眼中的“斤斤计较”。接受自己的秩序会偶尔被打乱是一种温和的忍让,但如果他人长期地不守边界,妳的忍让只会纵容自己越来越失序。妳的路只有自己能走,所以不要总是顾及没有边界感的人。」 但面对工作上无间断的干扰、催促,还是让我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想放弃。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觉察练习是不是哪部分做错了,甚至担心是前额叶皮层受损或提前老化等等…我好想放弃,躺平,但我怎么肯定现在停止是 及时止损 还是 半途而废 呢?在自我拉扯中脑海里忽然浮现了 「看中医」 这三个字。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治病从来不是一蹴而蹴的事。我相信一些人之所以在调理过程中选择放弃,是因为我们对“治愈”这件事的固有认知,导致我们容易对自己和对他人失去信心。我们常认为“治愈”的阶段是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而如果过程是时好时坏,甚至在某个阶段突然走下坡,我们很容易认为是病治不好了才拖这么长时间,也因为时间长而消磨掉了所有的期望与耐性。在不确定性的折磨下,唯有自主选择放弃才感觉暂时夺回生活的掌控权。 如果说中医治病,治的不是病,是人。那么我想,“我过得不舒服”这件事,我想治的是“过得不舒服”还是“我”?如果在每一次想放弃的时候选择只治住“过得不舒服”,在尚有余力之时选择治疗“我”,那我是不是就能熬过第一个阶段——那个走下坡、与我期望不符的阶段,继续迈入第二阶段了呢? 我知道在逐渐失序的生活和人群中,要找回自己的步伐是一个大挑战。但我不能再像以往那般得过且过,妄想着时间一长,问题会突然自己解决。 答案终究在手里,先找到握有钥匙的那只手,才能将紧握的拳头松开,再打开那扇秩序之门。那扇门背后,将是一条我未踏过的“新大路”! 祝我永远在路上,沉稳而有序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