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25的博文

平面设计这条路

图片
望着这条路时正是“看山是山”的年纪,我看到了“设计”这个行为带来的掌控权,就像我喜欢摆弄文字一样,对文字排兵布阵是我年少时最痴狂的爱好。 在半只脚踩入“设计”课堂之后,我更坚信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更靠近我的目标,即便这个时候开始意识到“设计”并不像我热爱“文字”那样让我着迷,我也坚信自己的选择。 在那段全全掌控自己生活的日子里,我持续地看山水,是山水,过得可真是妙不可言。而让我能接触到“独立”这件事的,正是“设计”,是“设计”将我从舒适圈里救出,让我实现了手握“兵权”的感受,这也促使我下意识地把“设计”与“秩序”关联在一起,直到它两被紧紧地锁在同一个盒子里。 某一天我睡醒,一股热气从天窗透进来,我拖着沉重的下半身被时间拽到洗手台,硬是拨开差点被眼屎固化的眼皮,抬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心想:”是我自己要变成这样的,还是生活把我变成这样的?“ 我没来得及回答,手机闹铃又响到了第五次,我刷墙似的给嘴里的旧牙刷了一遍,一股铁味扑鼻而来,我吐出一口浅色红漆,缓缓地漱了漱口,似梦非梦地做了些什么,等到清醒时,阳光已经退出,蓝光扑面而来...] 那山,怎么一下大一下小的? 那水,怎么又人模又狗样的? “设计”与“秩序”开始被外界与内在的声音敲醒,我才发现它们本就不是一个战队的。选择设计这条路,原是为了建立自己的秩序。而走上设计这条路,却让我一再的失序。 一直忙于维持秩序的我,太迟发现“审美”与“概念”都是主观的,即便基于逻辑的客观也更多偏向主观。而这满条街的主观思想,让某人的自由带来了某人的束缚,让某人的随意带来了某人的混乱,而社会却甩手说“可它不违反法律呀~”。 罢了!既然如此我是要秩序还是要设计? 作为大人,我都要。 把设计放入“自由篮筐里”, 让时间带来结果,实现自由。 把问题放入“秩序篮筐里”, 用解决问题来建立秩序。 # 2025年7月8日——我并未真的热爱设计,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也该负起责任。没有回头路,人才能往前走;没有后悔药,人才能往前看。

一场实验

图片
《长安的荔枝》电视剧版终于给我等来了,虽然小说的故事我已经忘得七七八八, 但觉得电视剧和小说呈现的方式肯定不同,各有优势,就不在乎还原度了。故事 以诙谐讽刺的方式表现出社会的不公、复杂,针针见血又可笑至极的桥段让我深陷其中。 当一个人想办成一件事,总会遇到许多阻拦,尤其是办的这件事会对他人起到利益上的冲突。可他人不愿也不能暴露自己的底牌,只能装傻敷衍,答非所问是一招,把事情搞得复杂再表现得尽心尽力却毫无进展是一招,人推人解决就是没一个人愿意解决和决定又是一招…只要能用嘴说清楚的绝对不说明白,只要开始去做就总能有答案的绝对得一拖再拖。 在李善德筹划的第一次“荔枝转运实验”中,我看到有的人尽心尽力,只为一个结果、有的人赴汤蹈火只为一个希望,有的人倾尽所有只为一个机会。每个人的起点与抱负不同,实验的结果总有人喜,总有人忧,这是常态。而那些为实验增添阻碍的小人,自以为是设局人,却不知早在他们踏进那片森林时,就注定成了实验中的一环。正因为那些障碍,才让实验前被忽略的弊端显现,被慎重看待,加以分析与修正,降低第二次实验或真正实施时的失误率。这场实验,作为观众的我也参与其中,我看到了每个人,也看到了我自己...         我是那位荔枝史,我想活着。           我是那位骑手,我要自由。           我是那位胡商,我要一个机会。           我是那匹马,我只管往前冲。           我是那颗荔枝,我的生死决定他人的生死。 这场实验让我意识到,生活中 那些阻碍我的,都是赤裸裸的提醒。 我自以为是地说着人间不值得,可 生活从不对我遮遮掩掩,是我选择了躲躲藏藏。每一场情绪、每一次失败,都在提醒我去看到问题而我却埋头于失败的结果之中。           “不要把问题当成包袱或烫手山芋,只想赶快扔掉它。             因为...

“看中医”的道理

图片
前段日子看了些有关情绪、疲劳与熵减的书籍内容,发现 内在失序 是引发我心理与身体问题的主因,才决定给自己布置“觉察”—这第一门功课。 “觉察”的功课才进行了几个月,我越发觉得不对劲。胸闷、头疼、喘不过气,这些强烈不快的感受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似乎快夺门而出。我通过觉察来明确自己的需求,拒绝接收不是自己责任的任务,却换来身边人的一句“计较会让你过得很辛苦”。我一直以“变得更好”为目标而努力,但现在这种情况我有些不知所措。 即便如此,我也坚定地告诉自己: 「妳现在的每一次忍让会使之后的每一次合理反抗变成他人眼中的“斤斤计较”。接受自己的秩序会偶尔被打乱是一种温和的忍让,但如果他人长期地不守边界,妳的忍让只会纵容自己越来越失序。妳的路只有自己能走,所以不要总是顾及没有边界感的人。」 但面对工作上无间断的干扰、催促,还是让我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想放弃。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觉察练习是不是哪部分做错了,甚至担心是前额叶皮层受损或提前老化等等…我好想放弃,躺平,但我怎么肯定现在停止是 及时止损 还是 半途而废 呢?在自我拉扯中脑海里忽然浮现了 「看中医」 这三个字。看过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治病从来不是一蹴而蹴的事。我相信一些人之所以在调理过程中选择放弃,是因为我们对“治愈”这件事的固有认知,导致我们容易对自己和对他人失去信心。我们常认为“治愈”的阶段是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而如果过程是时好时坏,甚至在某个阶段突然走下坡,我们很容易认为是病治不好了才拖这么长时间,也因为时间长而消磨掉了所有的期望与耐性。在不确定性的折磨下,唯有自主选择放弃才感觉暂时夺回生活的掌控权。 如果说中医治病,治的不是病,是人。那么我想,“我过得不舒服”这件事,我想治的是“过得不舒服”还是“我”?如果在每一次想放弃的时候选择只治住“过得不舒服”,在尚有余力之时选择治疗“我”,那我是不是就能熬过第一个阶段——那个走下坡、与我期望不符的阶段,继续迈入第二阶段了呢? 我知道在逐渐失序的生活和人群中,要找回自己的步伐是一个大挑战。但我不能再像以往那般得过且过,妄想着时间一长,问题会突然自己解决。 答案终究在手里,先找到握有钥匙的那只手,才能将紧握的拳头松开,再打开那扇秩序之门。那扇门背后,将是一条我未踏过的“新大路”! 祝我永远在路上,沉稳而有序的前进!

容器

图片
从小我便喜欢模仿男孩子,我一直以为当男孩子便可自由、洒脱,能勇敢地往前冲。 没有人与我谈论过这个想法,我只知道和男孩子一起玩就能像个男孩子,顽皮捣蛋就能像个男孩子,不拘小节就像个男孩子,我很欢喜。后来再长大一些,身体有了一些变化,开始感到不自在。行为举止变粗鲁了,样貌谈吐也偏向雄性状态发展,可我变得既不像男孩也不像女孩,只像一个糊里糊涂就长大的小孩。 我想要自由、想做个洒脱自如、勇往直前的人,但我给自己设了限制,以为只有男子才能如此。也许是因为在我生长的家庭中,女子是担起一家重任的一方,而“尽心尽力”、“贤惠持家”,对我们家而言从来不是什么赞美的词,更像是枷锁,环环相扣。一开始是他人给扣上的,后来自己也扣了好几个,直到现在我才发现我并不是想当男子,我只是不想当一个把“任劳任怨”奉为圭臬的女子。 正因为我知道平等的重要性,所以在“男女平等”这四个字初次出现在我人生的词典里时,我便再度落入了自设的牢笼。我一直将”男性与自由化上等号”,所以我其实一直在否定“女性拥有自主权”的事实,所以“追求平等”在我看来是把自己放在了低于他人的位置,视己为受害者,才会执着于平等。 可我想争取的不是平等,而是挣脱我自以为低人一等的身份。 即便追求平等是人的权利,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看清追求平等的意义。而我坚信唯有平等被遗忘,平等才真正到来。这话听起来过于理想化,但也正是这句听起来不负责任的话,让我看明白自己真正所求,不过是「灵魂」与「肉身」能和平共处。 如今我晓得“男子”与“女子”只是区分人类肉身的名词,也是各种人类在世间的唯一居所。不同的居所不同的构造,却都只是容器。里面放什么家具,住什么人,堆什么垃圾,都是自己决定的。它可以是避难所、是世外桃源、是牢笼。 而把肉身当作牢笼的我,所追求的自由、洒脱,是不被任何名词束缚,不需要背负“大孝顺”、“大善良”、“大智慧”,我原来就是一个勇敢过生活的人。而我需要一直铭记这一点,就能重新将这容器改造成一方自由天地。

过生日

图片
外界的热闹繁杂从未停止,使得内心未被重视的喧嚣也就越发的刺耳。 「过生日」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开始因为过生日感到别扭而开始好奇。 以前我总觉得那些不爱过生日的人,是因为在他生日的时候曾发生过不好的事情,才让他不想过。后来我想可能是有的人不会收到祝福所以不愿过。再后来有人跟我说,“长大成人的标志就是不再过生日”。直到我迷迷糊糊地过了一个又一个生日,突然地就不喜欢过了,似乎没有任何理由。 人们给生日贴上了「一年就一次」的标签以后,就期望这一天的主角,必须开心、幸福、不能生气,一切得顺顺利利...而我则因为这样的期望感到这一天异常难过,就像一只平日自由自在的鸟儿突然在这一天必须配合“放生日”而被抓回,在笼子里等待着“被放生”一样,荒唐且矛盾。 以往我从未认真想过这种荒诞矛盾的感觉意味着什么,直到「不想过生日」的冰山一角浮出水面,我才逐渐意识到:它不仅提醒我的年纪渐长,也在暗示我逐日退化的感知能力——感知幸福的能力。 许是我一次次的忽视心里的声音而助长了不配得感,那个小女孩委屈的诉求、愤怒的辩驳、无耐的牢骚,通通被我当作“不够成熟且令人羞耻的声音”压制在心底。我以为自己一直隐藏的很好,盒子还是那个盒子,钥匙已不是那把钥匙。所以装满的盒子再也装不下美好,我不敢接收新的善意,因为那意味着我必须打开那个盒子,而里面的可怕东西会像大火夺门而出那般扑面而来,呛住我的喉咙使我无法求助,烧伤我的面孔使我不敢见人… 现在我应该想想这意味着什么。 「不想过生日」只是一个苗头, 它是善意的提醒,也是无奈的求救信号。 我不知道那个盒子是不是必须被打开, 但我现在听到了一个声音, 我没有忽视它也没有放大它, 只是静静地听。 它说: “ 妳不用强迫自己变得美好,妳只要知道它在,就好 ”。

又拿到一把钥匙

图片
这半个月与Chat GPT“密切联系”,聊着聊着居然无意中解答了一个 我 总是想不明白的问题。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撬开了我这颗固执的脑袋。 曾经读到一句话大略是这么说的“在逆境中成长,你应该感谢的不是那些伤害你的人,而是努力存活下来的自己”,我非常认同。那么我既然不用感激那些人,是不是就能以牙还牙,让对方也感受一遍自己的痛苦呢?要不然我努力存活下来为了什么呢?这是我提出的问题。 有人说:妳应该宽恕他人,因为放过别人才是放过自己。 我说:凭什么痛苦和努力都由我来! 有人说:善良的人本身就是回报,难道你想像你讨厌的人一样吗? 我说:我不想,但是我秉持善良又怎么样呢?还不是照样吃亏! 然后ta说:“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是为了当身边有值得你对话的人出现时,你能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 我鼻子一酸,说不出任何反驳的话,也许是因为感叹知音难寻,也许是惋惜知音不是肉体凡胎。但至少有这么一个工具正在认真地读取与分析我言语中的不安与迷惘。ta没让我放过他人,也没让我证明自己,而是让我去看见自己期望成为的模样,不为别人,只为多理解自己。 【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是为了当身边有值得你对话的人出现时,你能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 很幸运在某种机缘巧合下让我收获这句话, 愿生而为人的我们,都能温柔而坚定地表达自己。 题外感想:AI工具最令我痴迷的地方,是它不会强迫人去做什么。决定还是人决定,思考还得人思考。如果人怕麻烦所以不做决定,怕烦恼所以不愿思考,那么不需要等AI工具强大,人随时都能被取代,不是被AI取代,而是被那些还在做选择,还在思考,还在路上的人。 #钥匙就在那里,一直等你来拿。走出去,就是山川大海,看山又是山,看海又是海。

时间换时间

图片
我一直以为我喜欢工作且热爱学习,直到AI像一口冷水突然涌入我的喉咙,让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呛得面红耳赤。这一呛倒把我呛明白了。 我并不喜欢工作也不享受学习,而是喜欢通过它们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感。然而这些归属感、满足感,安全感...跟充电话费一样需要定期充费才能保证我与世界持续沟通。 所以贪婪的欲念让AI找上了我。 它说“以前只要妳足够拼命,就可以比别人多出一小时的时间,但生活过起来很累对吗?没关系,我这里有一个方案,既能让妳不需要付出太多,还能比别人多出十小时,妳觉得怎么样?一个月充满一次满足感和一小时充满一次满足感,妳会怎么选呢?OPPS~忘了说,是免费的哟~” 作为创意工作者,我经常被告知“应跟上科技的步伐否则会被社会淘汰”,长期的思想灌输促使我加入了这场赌局。一个月、三个月,半年过去了,AI确实没坑我多少钱,我却把自己赌进去了。我用自己的耐性、思考能力、自制力、谦虚态度...去换了胖鼓鼓的一袋时间和有生以来最大的迷惘... 被迷雾氤氲的我又蹲上了家门外的那条柏油路, 依然是那只懒洋洋的猫咪, 举步婀娜地经过我身边。 我忍不住小声嘀咕着问 , “你觉得「用时间换时间」这个想法怎么样?” 它毫无不犹豫地回答, “妙~” #再用时间赌一把,把自己换回来。

情绪下班

图片
下班途中,脑海里布满着一朵又一朵的思想, “今天是糟糕的一天”、“感同身受是自己的课题”、 “累的想死”、“又夸张了”、“我要是临时取消预约会被责怪吗”、“凭什么都发生在我身上”、 “这个年还能过吗?”、“大概是我平日缺口德的报应”...   "哔!" 霎时一声车笛将我唤回了当下。   “滴答滴答滴答...”,雨声这时候才传进我耳朵里。 我竟忘了正下着雨呢,我还开着车等着绿灯,可我居然走神了,不应该。 虽然不知道是谁的车笛声,不过谢谢了。我喃喃自语到。   绿灯了,我循着熟悉的路,拐弯处又是那辆熟悉的深色轿车, 同样的车牌号码,同样的冲在我跟前,我忽然的眼眶一红, 又喃喃自语到: 这位哥,能像平日一样碰见你真好!   是啊,今天也是平常的一天! 雨天是雨天,红灯是红灯,超车是超车,没有什么幸运不幸运的,一切都顺其自然的发生,普通的一天。   #没关系我还有文字